|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浅谈鹿寨县的地方文化特征

浅谈鹿寨县的地方文化特征

关键词:鹿寨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鹿寨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uzhai.ccoo.cn/
  • 感谢 gxlz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14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浅谈鹿寨县的地方文化特征

鹿寨县文化和体育局 张建华

  鹿寨位于桂中腹地,延绵百里的洛清江从永福、荔浦、临桂奔腾而来,横跨县境,汇于柳江。县境四面环山,沿河一带为冲积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素有仙鹿留恋的地方之美誉。鹿寨故此而得名。从远古时代起,古百越民族的先辈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世代相传,前仆后继,以自已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开拓这块广袤而古老的土地,创造、繁荣这方独特的地域文化。鹿寨县的地方特色文化特征,可以提炼概括为四句话:“传承久远、性格鲜明、包容开放、人才辈出”。

传承久远

  据县志记载,鹿寨县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繁衍;古时为楚地,三国吴孙皓甘露元年(265年)始置常安县,隋开皇九年(约589年)置象县,仁寿初(601—604年)置兴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宣风县;贞观中(约634)置洛容县,清初改为雒容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中渡厅;民国13年(1924年)置榴江县;至解放前境内尚存雒容、中渡、榴江三县,1951年6月29日合并为鹿寨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鹿寨人杰地灵,风光秀丽,素有“仙鹿留恋之地”美称。古代文人墨客来此纵情山水、诗文唱和,在几处名胜古迹留有诗刻。鹿寨县境,宋朝至民国年代留有碑刻无数,至今尚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的各类文物保护碑刻和摩崖石刻60方(其中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8方,其他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相得益彰,为鹿寨文化增艳添彩。

  鹿寨人民自古以来能歌善舞、尚武多艺。作为本地居民文化生活主要载体的鹿寨山歌,传唱者遍布城乡各地,其中尤以平山、中渡两地为甚。鹿寨的民间舞蹈颇具地方特色,其中壮族师公舞相传于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从湖南、桂林等地传于鹿寨,至今已有十五代人之久,有《三元灭宝忏》可考;瑶族盘王舞也是在明代初年(即公元1368年)从广东、梧州、柳州等地传入鹿寨瑶区,迄今已十四代,如今逢春节等重大节日在瑶族地区都有表演,《长腰木鼓舞》是鹿寨盘王舞的代表,其表演形象生动鲜明、富有瑶区生产实践的特色,堪称民族文化之秀;彩调也是县境内相当普及的民间曲艺,几乎遍及每个乡镇,常被群众邀请在喜庆节日和庙会盛典中登堂坐唱;舞龙狮同样也是深受鹿寨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艺,逢年过节和婚丧喜庆农村都有邀请龙狮队表演的习俗。

  鹿寨,历史上作为桂中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历朝历代文人骚客的题诗勒石、土著居民高亢婉转的山歌,在上千年的历史传承里漫漫积淀出自身厚重的文化。

性格鲜明

  鹿寨从历史上来说,属于百越杂居之地。《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居,各有种姓。”概括描述了从越南北部到江浙沿海一带为古代百越部族栖息繁衍之地。从地理方位来讲,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境内奇峰挺拔、异洞深幽。生于斯、长于斯的原著居民在这种自然环境里生产生活,培育了鹿寨人强悍坚韧、不畏强权、敢于冒险、勇于任事、崇尚自由、自信自强的鲜明性格特质。

  从明代起,就有史籍记载鹿寨当地居民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维护自身利益的史实:“明弘治至隆庆年间,覃万贤、韦朝威、韦银豹等领导古田起义,成为当时广西三大革命中心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覃老发、陆亚发领导四十八弄人民反清斗争,震撼清廷。”(摘自《鹿寨县志》)

  不仅古代鹿寨人民不畏强权、勇于任事,近现代鹿寨人民也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坚定的为维护自己和大众利益作出英勇顽强的斗争:“辛亥革命与北伐战争时期,鹿寨一批有志男儿投身革命,有20余人成长为军、师将领”;“民国24年(1935年)中渡、平山农民掀起大规模反征兵斗争,波及方圆60余村庄”;“1945年春夏,十锦、龙江等地民众奋起抗日、打击日本侵略军”;“1949年我党领导的十锦、寨南和中渡武装工作队,有力地配合人民解放战争,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均摘自《鹿寨县志》)

  正因为原著居民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使鹿寨在敞开胸怀容纳消化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仍顽强的坚守自己本地的文化精神家园,形成了如今鹿寨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

包容开放

  二千多年前,两河流域连年争战,民不聊生,人们为躲避战火,开始合家迁移到鹿寨这偏辟的南蛮之地,形成了如今鹿寨壮、汉、瑶、回等多民族杂居的状况;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本地人从一开始就不断接纳着外来先进文化的滋润和影响,外来文化就与本地文化在这里融合,地方民族逐渐汉化。现在,不论从建筑、饮食、服饰、口语等方面,都难寻找出地方的民族特色,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也造就了鹿寨包容开放、内外兼容的地域文化特征。

  据雒容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厢民各行扮演戏剧,鼓吹迎土牛,芒种于东郊,男女竞观。士大夫设春饼、春酒相邀……”。由此可见鹿寨境内历史上有许多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春节、元宵、“三月三”、端午、“七月十四”、中秋、重阳、冬至等,但一些流行下来的传统节日也并非鹿寨原有,如:明朝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由于朝庭腐败、民不聊生,导致韦银豹领导的农民起义声震全国,壮族歌仙刘三姐被当地恶霸地主莫怀仁所害逃至柳州,后趁着韦银豹的起义声势四处传歌、用山歌斗垮莫怀仁,鹿寨县中渡地区是韦银豹转战之地,刘三姐也传歌到此,就这样就把“三月三”歌节传到了鹿寨;端午节是楚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鹿寨作为楚国属地,从公元前273年屈原身丧汨河之日起便开始过端午节,至今已成为传统文化;古鹿寨人以前不过中秋节,但唐代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当刺史(公元816年)后,每年的八月十五都到罗池赏月、饮酒当歌以怀念故土,鹿寨属柳州管辖,上行下较,这样八月十五中秋节便传入鹿寨;重阳节在鹿寨兴起也是从柳宗元到柳州任刺史后传入的,当时柳宗元每年九九重阳节都要登鱼峰山远望,插上茱萸,上行下效,这样便流传到鹿寨至今。

  除了节日,很多文艺种类也是外传进鹿寨的,比如:清朝以前,鹿寨的地方戏曲以壮族的师公舞和瑶族的盘王舞为主,这些都是祭祀娱神的舞蹈,多用于每年春秋二社建坛打醮,或天旱举行“求雨”,或老人去世时超度亡灵所用;至清末民初,桂剧、彩调、文场从柳州、桂林传入鹿寨,当时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在鹿寨兴起;抗战时期,京剧、话剧传到鹿寨,本地又相继成立京剧团、话剧社;解放后,鹿寨的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新增添了书法、绘画、摄影、楹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正是鹿寨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质,开拓了本地民众的视野,培育出鹿寨民众性格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特质,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民间艺人、业余作者及口头文学家。

人才辈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的性格、气质。虽然地处南蛮之地,但鹿寨历经上千年的文化引进、吸纳与融合,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氛围,培养出了鹿寨人的自信与淡定,在近现代造就了一群勇于第一、敢于争先的精英人物。如:太平天国起义军将领李岚谷和刘守坤、清光绪二十八年领导四十八弄人民开展反清斗争的农民领袖覃荣寒(覃老发)、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的钟秀杰、任广州军政府第三军总司令的沈鸿英、率部打败陆荣廷军阀的沈鸿英部中将师长邓崇斌和邓瑞征、参加国民革命军并官至中将军衔的梁寿笙,及抗击日军侵略的国民党政府军中将罗浩忠与徐启明、少将章泽群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鹿寨人才群体的兴旺景象,超过了前此任何一个时期和任何一个群体,如:文学名家类的有历任广西文化厅厅长、广西文联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文学学会首届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等职务的周民震,曾任中共南宁市委副书记、自治区总工会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委副主任委员等职务的周民霖,原广西鹿寨报社副总编辑、兼任广西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理事的翟丛森,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黎耘等;书画名家类的有曾经担任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书画院院士、柳州地区书画院顾问、鹿州画院院长的著名画家潘文经,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网艺术顾问、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国家广电总局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的陶建成,现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鹿州画院副院长、艺术传略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的李锦华,现为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的  陆秀廷,现为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鹿州画院副院长的袁子强,现为中楹联协会会员、广西书协会员的郭金田等;还有戏曲名家刘志鹏、韦道爵、朱剑明、古大喜、黄运良、蔡琛、梁志明、方晓军等,及摄影名家陈柏林、收藏名家李月樵等。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壮族山歌手陶爱英,其解放后于1953年演唱的山歌《翠竹顶起半边天》(可见《鹿寨县志》)被《人民日报》选用刊发,不仅开辟了广西文坛在《人民日报》发表文学作品的先河,还先后在全国各大报纸转载,并于1957年入选郭沫若和周扬的《中国红色歌谣》一书,为鹿寨山歌乃至广西文坛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上所述,鹿寨人民千多年来在这片古老的沃土上开拓,千多年来的历史积淀、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创造、繁荣出了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由于本人水平或视野所限,“传承久远、性格鲜明、包容开放、人才辈出”这四句话并不一定能完全体现出其特点,但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继承、弘扬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对于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抛砖引玉,期望能为进一步提炼鹿寨文化特征起到引导作用。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鹿寨县的文化事业将迎来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二0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